上海戏剧学院2025开学典礼9月15日上午举行。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向999位新生致辞。以下是讲话全文——
大家上午好!
在金秋的美丽的华山路校园,我们集聚一堂,举行2025级学生开学典礼。我们祝贺各位新同学,祝贺大家开启新的人生旅程。今年录取的本科生总数为638人(含港澳台侨学生、外籍留学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及少数民族预科生),博士生71人,硕士生295人。
其中,有一位最为特殊的学生,大家刚才都看到了,就是杨青青教授招来的博士生“学霸01”,他被录取为舞台美术系数字演艺设计专业,学制肆年。这是一个具身机器智能体,是上戏与上海理工大学机器人团队合作的结果。我们应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机器人博士“学霸01"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从党委书记谢巍手中接过录取通知书。昨天他按照要求来到学校报到。作为全国高校首位人工智能机器人博士生,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的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焦点。
我担心的是接下来怎样给他上课,大家如何与他共同学习,还有几年后教育部是否能批准给他颁发博士学位证书。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就是上戏人敢于做这样一件有想象力的事情,这一点正是艺术创造最可贵的地方。大学培养人,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创造性的教育。
据说,今年新生报到率可能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发放1004份录取通知,有五位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放弃入学。所以今年共有999位新同学加入上戏大家庭!
我注意到有一位同学,因为对调剂录取的专业不满意,放弃入学资格。我特别赞赏这位放弃入学资格的同学,青年就是要张扬个性、保护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自己的选择不妥协。
学工部对新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粤友优配,很多同学选择上戏都是把“个人的兴趣和热情”放在第一位;不少同学都有进校后跨界学习的打算;也有同学希望做自媒体达人和UP主,我觉得都非常棒!这些要求都是推动学校培养人才综合改革的动力。我们不仅要打通校内专业之间的壁垒,更要扎扎实实地搭建好科艺融合、产教融通的平台。
早在1988年,余秋雨先生在上任院长的讲话中,提出完全学分制的构想,这是有远见卓识的,可是在上戏这样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艺术院校,完全学分制几乎不可能,这些年,我们在部分学分制上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我觉得步子太小,新一代同学们的内在需求和时代的迅疾发展,可能逼迫我们必须思考这个问题了。
今天,我想就有关话题,与大家特别是本科新同学做一些交流。
第一、语言能力。如果人类没有发明语言,就不可能成为万物的灵长。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信息化人工智能时代,学好语言依然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新一代上戏人,首先应该学好作为母语的汉语,基本的语言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就要解决的问题,可是很遗憾,很多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还没能够很好的掌握汉语的应用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一张请假条、一篇会议纪要、一份工作总结都不能清晰完整地写好的人大有人在。
其次,一定要学好一门外语,我知道不少新同学外语已经很不错了,但千万不能放弃继续学习,要不断提高,既要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更要特别重视口语。
我一直对自己有很多不满,没能很好的掌握英语,尤其不能做到流畅地使用外语口语就一直困扰着我。每次参加国际会议或者出访,都感到不能直接交流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这个暑假我到英国参加剑桥中国教育论坛,为是否全程用英文演讲很纠结,最后在开头和结尾用了英文,竟然还获得不少与会者的掌声。曾经下过几次决心,都没有能坚持,前一段还跟一位青年朋友表过决心:等院长卸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用一年的时间,突破外语口语。
再次,学一点上海话也很重要,我1991年来到上海,至今已经35个年头,可是我还不会讲上海话,甚至还不能完全听懂上海话,这是又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来到一个城市,就得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还要融入这个城市当下的生活,其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上面这些,对博士生就不作要求了,希望在座的本科生、硕士生趁年轻、记忆力好、可塑性强,突破语言的限制,要相信比别人多掌握了一种媒介和工具,就等于自己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口。人生就会多出更多的机遇多出更多的选择。
第二,重塑经典。前一段看到鲍鹏山教授的一个短视频,他拷问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阅读过全文仅有5162字、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的《道德经》。今天我也想拷问一下在座诸位这个问题。我承认,此前,我也没有系统地全文读过。我是看了鲍鹏山教授这个短视频后,非常汗颜,就找来《道德经》恶补了一下。这部经典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了解他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明智。战胜他人说明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实践的人才是有志向的人。《道德经》的每一章都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应该很好地构建经典教育体系。大学的课程,很多也缺乏深度,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型、概论性的课程可能都已经没有必要了。上戏在新一轮综合改革中,通识教育是一个重点,但如何实施通识教育,我认为经典阅读与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经典,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重塑的途径,也是最好的深层次的逻辑思维锻造和判断力训练的疆场。
这个暑假,我虽然安排很满,也没有忘记利用假期读书,向大家报告一读的几本印象深刻的书:一本是科技预言家凯文·凯莉的《未来10000天的可能》,书中提出了“无形”“透明”“脱媒”“丰沛”等概念,还有“酷中国”的愿景;一本是一直想读没有来得及的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第三本是以前读过但并没有完全理解的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分别涉及科技、社会、哲学,感觉自己很有收获。
同学们可能会说,在上戏有那么多课程要上那么多学分要修,特别是技能课又消耗体力,还有游戏、微信、刷短视频等着,能完成课程内的任务就不错了。这不是理由,刚才校友雷佳音说,大学阶段要疯狂地学习就印证了这一点。我不反对玩游戏,我几乎没有触碰过游戏,主要原因不是一点不想玩,是学不会;我2016年才开始使用微信,但基本不发朋友圈;前一段,宣传部建议我学习别的大学校长入驻小红书,我不假思索地否决了。我至今还没有下载Deepseek。有时我也刷一下短视频,从中也获取一些有益的信息和见识,但我会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我看到更多的短视频背后的商业利益以及貌似深刻却无深度的本质,特别是它会不知不觉就占据大量宝贵的时间。我不能要求同学们像我这样落后,但是我建议大家要有一个计划,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判别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必须的。
第三、转型生活。对大部分本科生来说,大学,意味着原有生活方式的转换。从家庭单元过度到社会集体;从中学被管理式的学习到大学自主地学习;从以高考为目标的学习到争绩点的考试和考核。比较而言,到了大学,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自我逻辑。如果我们还是围绕考试来学习,那从根本还没有脱离中学的惯性和模式。大学应该是弘扬个性的时期。很多本科阶段表现并不优秀的同学,后来却发展得更好。我自己大学阶段就不是一个追求卓越的学生,很叛逆,说怪话,还与同学打过架,四年没有评过优,但我用功有主见。不要简单地冲着绩点,也不要太看重评优,按照自己认定的逻辑来读书才是最好的选择。
这次学工部对新生的调查,不少同学担心“人际沟通”。其实,在大学,我们面对的是双重关系: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现在,人和机器的关系似乎占据了上风,挤占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通道和交流时空。也因此,我们更加要积极地参与团队的建设,增强协作意识和能力。
刚才我讲的道德经中这几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理解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就是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更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这样就可能在人际交往中秉持善良这一最可宝贵的品质,如果一切从善良出发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会少去很多痛苦和困扰,友爱、理解、对自己严格一些,对他人宽容一些,我们就会营造一个正向的氛围和和谐的空间,为人格的陶冶、能力的提升打开敞亮的通道。
第四,两个80年。同学们,选择2025年入学,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何其有幸遇到两个80年。
相信在座诸位都收看了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上气势恢宏的阅兵和晚上人民大会堂《正义必胜》的文艺晚会。阅兵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硬实力,晚会则展现了新生代文艺蓬勃的软实力。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这次阅兵和晚会,又把中国民族的曾经的屈辱和不屈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我们爱国主义最好教科书,是我们涤荡心灵最优秀的艺术。
上戏人在这场演出中表现可圈可点,雷佳音那句顿时让人泪目的台词“那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飞机了么”,是先烈对我们的发问,也是为抗战胜利失去生命的3500万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我们骄傲与自豪的是当代中国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校友雷佳音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这是他人生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次演出。一句话,道出了同样走过80年的上戏,它的骄傲与自豪!
上海是抗战在主战场之一,淞沪会战,30万中华优秀儿女永远留在这片热土上,如今高度现代化的的上海,还处处留存着当年淞沪会战的殷殷印痕,我衷心地希望2025级新同学能够抽出时间来寻找,回到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记住这一段屈辱的历史,不忘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牺牲。
因为没有抗战的胜利,上戏就不可能诞生。这学期,我们将举办系列活动,回顾80年薪火相传,展望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们希望,把对两个80年的纪念作为我们前行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书写好属于我们自己的上戏新传奇!
谢谢大家!粤友优配
股海搏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