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一块沉寂千年的秦代石刻,近日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国家文物局昨天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对这处名为“尕日塘秦刻石”的调查研究成果和保护工作情况。
此前,《光明日报》刊发的文章《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迅速组织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多领域的顶尖专家,进行了细致的野外调查、科学检测与多方论证。
调查确认尕日塘秦刻石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于黄河源头,为研究古代历史填补了重要的文献空白,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调查工作现场
发布会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详细介绍了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指出,尕日塘秦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刻石保存状况较好,刻痕清晰,文字风格属典型的秦篆,凿刻工艺采用平口工具、斜方直接入石而成。通过高精度信息采集、本体检测分析以及赋存环境调查信康配资,排除了其为现代新刻的可能性。
报告还披露,刻石铭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从右至左、纵行排列。内容大意为:秦始皇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成果,与扎陵湖关联形成文化景观。文字多数清晰可辨,刻石中年月日俱全,不见于文献记载。
秦篆 帝
秦篆 皇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介绍了刻石的自然环境及周边文物遗存。刻石所在的扎陵湖区域属典型高原大陆性气候,位于现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内,历史上并非人迹罕至。
经考古调查发现,刻石东北约2千米的区域有疑似石棺葬2座,附近还有多涌村古城遗址、江多祭祀遗址和墓葬群。以刻石为中心150千米范围内,已发现旧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至近现代的文物遗存共75处。
岩石漆
刻石周边环境
历史文献与史地研究表明,隋唐时期,扎陵湖区域曾是唐蕃古道入藏之地。这说明,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尕日塘秦刻石所处的扎陵湖区域一直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区域,与古代交通和文化传播紧密相关。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在会上分析了刻石铭文的细节。他认为,尽管铭文受限于刻写面,但带有鲜明的秦文字特征。他系统介绍了对释文、句读以及“五大夫”“方技”“采药”“昆仑”等关键字的解读,并对文意进行了白话释读。
尕日塘秦刻石高清图
高清电子拓片
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指导青海省将该刻石核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将在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中予以重点关注。未来信康配资,国家文物局将以原址保护为基本原则,编制保护规划,系统保护周边环境,并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组织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全面提升石刻类文物的系统性保护水平。
股海搏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