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2日下午4点踏上北京土地,到此刻深夜启程盛鹏优配,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中国待了整整54个小时,刷新记录。
要知道,过去几年因疫情,朝鲜几乎处于“封闭状态”,金正恩的对外出访屈指可数;更别说这次不仅停留时间创下他访华以来的纪录,还带着女儿金主爱公开亮相。
他为什么选择深夜离开?54小时里,他见了谁、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细节,早已成了全球媒体紧盯的焦点。
阅兵场上的多边首秀:一次打破“常规”的亮相
9月3日上午的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如期举行,金正恩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性突破”。
上一个参加中国阅兵的朝鲜最高领导人,还是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那已经是66年前的事情了。
而对金正恩自己来说,这更是他第一次站在如此大规模的多边外交舞台上。
过去,朝鲜的外交多是“一对一”的模式,比如金正日时代更习惯单独会晤,尽量避开多边场合,但这天的金正恩,显然走出了舒适区。
阅兵开始前,他在休息区和多位外国元首、领导人交流,镜头里的他神情放松,举手投足间少了2018年访华时的生疏,多了几分从容。
其中最受关注的一幕,莫过于他和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的碰面。
原本首尔那边都觉得“双方可能连眼神交流都不会有”,结果两人不仅握了手,禹元植笑着说“我们七年没见了”,金正恩还点头回了句“是”。
这个画面传到韩国,立刻被舆论解读成“有特殊意义”,但细想下来,更像是多边场合里的基本礼节。
这种顺势而为的回应,既没给外界留下“不礼貌”的话柄,也让现场氛围更轻松,反而显出一种外交上的成熟。
而对金正恩来说,这趟多边首秀,更像是在告诉外界:朝鲜愿意走出“单一外交”的圈子,尝试以新的姿态面对国际社会。
两场关键会谈:从“同乘专车”到“六年之约”的细节盛鹏优配
9月3日下午,阅兵结束后,金正恩直奔钓鱼台国宾馆,在那里等着和他见面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
两人站在车门前,还互相谦让了一下,随后普京先上了车,金正恩绕到另一侧车门坐进去,他的胞妹金与正也跟着上了车。
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之前金正恩访俄时,普京曾送过他一辆同款“奥鲁斯”豪车,所以这次金正恩上车时动作很熟练,没有丝毫生疏。
要知道,过去两人同乘专车,要么是在正式的欢迎仪式上,要么是不对外公开的场合,像这样在第三国、当着媒体镜头的同乘,还是第一次。
这种不加掩饰的亲近,比任何声明都更能说明朝俄关系的温度。
会谈整整持续了两个半小时,虽然具体内容没有全公开,但有两点很明确:普京专门感谢了朝鲜派兵援俄作战。
而金正恩则说“朝鲜能帮俄罗斯的地方,就一定会帮”,还提到这是出于两国的“兄弟之情”。
简单的两句话,把双方在军事、战略上的默契摆得明明白白,在当下复杂的地缘局势里,这份“兄弟情”显然不只是客套话。
见完普京,金正恩没有立刻离开北京,而是等到了9月4日下午。
他要赴一场“六年之约”:和中方领导人的双边会谈,这是两人时隔六年再次面对面,地点选在人民大会堂,氛围既正式又透着亲切。
从双方公布的信息来看,这次会谈没绕弯子。
金正恩直接说“无论国际形势怎么变,朝中的友好感情不会变”,这句话算是给外界吃了颗定心丸。
过去总有人猜测“中朝关系因核问题、美朝谈判疏远”,但这话一出口,所有猜疑都没了依据。
更实在的是双方的承诺:朝方说会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和中方加强沟通,未来可能会更多参与“一带一路”峰会、上合组织会议这类活动。
金正恩还专门提到台湾、涉藏、涉疆问题,明确表示“坚定支持中方立场”,支持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
最后他还感谢中方长期支持朝鲜的社会主义事业,希望以后能在党的建设、经济发展上多合作,没有空泛的口号,全是落地的共识,这大概就是中朝关系能稳得住的原因。
54小时之后:不只是一次访问,更是新的开始
对朝鲜来说,这54小时的北京行,是一次“内外双赢”。
对内,朝鲜国内民众通过媒体看到领导人在中俄那里得到的礼遇,民族自豪感也悄悄升温。
对外,朝鲜打破了“孤立”的标签,不再是只和个别国家打交道,而是能站在多边舞台上,和大国平等对话,这为后续的外交打开了更多可能。
最近几年,美日韩一直在加强合作,试图构建自己的安全架构;而这次中俄朝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框,像是一种回应。
东北亚不只是美日韩的“舞台”,也有中俄朝的一席之地,新的战略平衡正在慢慢形成。
就连特朗普在电视上看完阅兵后都马上下令重振美军,行动上的焦虑藏都藏不住。
当然,这54小时只是一个开始,对金正恩来说,这次多边外交首秀算是“开门红”。
接下来他怎么在中、俄、美之间找到平衡,怎么为朝鲜争取更多发展空间,还要看后续的动作。
但至少现在,这趟深夜启程的专列,已经为朝鲜的外交写下了新的一页。
【消息来源】
盛鹏优配
股海搏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